欢迎访问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
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介绍

中心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介绍  >  中心概况


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岳珠峰教授牵头的“飞行器结构系统综合环境可靠性分析设计方法与评估技术”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成果促成结构系统由安全因子设计向可靠性设计的转变,为我国高端装备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岳珠峰,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力学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工信部“飞行器结构完整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其团队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团队,在力学、结构设计、可靠性、优化等方面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机”基础研究、民机科研等课题研究,完成了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多个高端装备的可靠性设计与优化方面的研究项目。

该团队获得国家大奖的背后有什么“秘密”?沉甸甸的奖项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向国家战略需求,顶天立地做科研

何谓可靠性?何谓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在高端装备研制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西工大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李磊副教授,该奖项第三完成人、“80后”青年专家,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样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科研工作向记者娓娓道来。

“可靠性反映了高端装备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是高端装备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我国前期对可靠性认识的不足,导致现役高端装备暴露了可靠性问题。随着高端装备复杂程度的增加及其使用环境的日益严酷,可靠性技术已成为其安全运行的关键。“需要看到的是,我国高端装备的可靠性设计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的瓶颈”。

20多年来,该研究团队将可靠性专业与固体力学、动力学、多学科设计优化相结合开展了理论探索,针对高端装备关键结构系统的强度、振动、疲劳以及性能可靠性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方面开展了专项研究,在可靠性分析、设计理论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创建的“飞行器可靠性工程研究所”于2008年通过ISO9001认证;自主开发了《飞行器结构机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该系统及研究成果已用于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的可靠性设计与分析中。

对标世界科技前沿,支撑高端装备发展

“先前广泛采用的安全因子设计方法无法精准处理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正是导致高端装备可靠性差的关键。”毋庸讳言,解决高端装备结构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已十分迫切。

20多年来,团队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全面自主创新,实现高端装备可靠性设计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实现由安全因子设计到可靠性设计的大跨越,为我国高端装备快速发展安上了一层厚重的“保险”。

从“坐冷板凳”到成果被广泛应用,团队历经多年的艰苦攻关,系统解决了我国高端装备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设计、试验评估的难题,建立了全局灵敏度与可靠性精准分析技术体系。团队研究成果所提出的技术和方法适应于高端装备的结构系统,也适用于其他机械系统、工程设施、电子元器件等。自2008年推广应用以来,为我国高端装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取得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共授权和受理发明专利60余项,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6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其中SCI一区、二区150篇。研究成果在航空工业、航天科技、中国航发等22家单位的多个型号中得到了应用,自主开发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成为多家单位的研制设计工具,解决了型号可靠性问题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可靠性分析设计能力。

团队大多是年轻人。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差距起初给了团队年轻人不小的挑战。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如何对接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型号,解决它们的关键力学问题?对此,团队里的王攀副教授和周长聪副教授(均为该奖项的完成人)感悟颇深。

“以前我是偏向于理论研究的,到了工程应用的现场之后,发现原来的假设或认为不存在的问题,反而可能最有挑战性,可能就是下一步创新的源头。”王攀深有感触地说,很多理论方法遇到工程实际时会出很多问题,然而工程问题又能反过来推测理论方法的合理性。这正是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微妙之处。

周长聪表示,每接手一个新项目,都会面临新问题,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和思考。“事实上,我们的工作一直处在创新中,新挑战就是我们的新使命。我们团队的要求是‘对标科技前沿,为国家重大工程或重大型号做贡献’,希望让这样的价值观接力传承下去”。

承载强国强军梦想,砥砺奋进再谱华章

在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高大力和院长李栋的眼里,岳珠峰团队是一个战斗力强悍的团队,是一个深具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团队,还是一个特别低调的团队。“混凝土精神”最能代表这个团队的特质,因为混凝土看似普通,但它抗压、哪儿都离不开它,这与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的精神也是高度契合的。

谈起获奖感受,李磊表示,“我感受最深的是,要出成果,时间上首先要保证,爱拼才会赢”。多年来,团队一直是每年暑假放一周假、寒假放十天假,每周工作六天,每天早晨八点准时到办公室,还经常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这已成为团队的作息习惯。岳老师能做到,团队年轻人就不敢有丝毫懈怠”。

“对国家奖申报的过程感受深刻,尤其是在组织材料、凝练成果方面对我们的提升很大。”王攀说,“国家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教会我们如何从国家重大工程或重大型号研究中去凝练科学问题,如何做好顶层设计,然后去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申报国家奖,相信大家都体验过痛苦而有收获的煎熬。”周长聪表示,“以前从事理论方法的研究比较多,通过近几年与具体型号结合,把理论方法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去,这让我感到有很大的意义。”

“在人才培养上,岳老师抓大放小,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放手让学生独当一面承担工程项目,这让我受益良多。”李磊说。

如今,团队已由最初的几人课题组发展成了30余人的大团队。团队大多是年轻人,且人人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以做工程项目见长的团队,如何做到普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于把握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微妙的‘平衡点’,在于从大量工程里挖掘和凝练科学问题。”王攀深有体会地说。

获得国家大奖的背后有什么“秘密”?“在于团队学科交叉融合、基础理论储备雄厚、人才梯队合理,同时组织性强、凝聚力强,这就是高大力书记和李栋院长所说的团队战斗力强的深层动因吧。”李磊表示,经过前期多年的历练,团队已经形成了一套很成熟的工作机制,项目一来,大家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团队优势,特别有利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型号及重大课题的攻关。

事实上,团队负责人岳珠峰并未接受记者面对面的采访,电话里他只是说获奖无需特别夸耀,“国家把诸多重要的项目和型号交给我们做,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荣耀”。他一再强调,项目获奖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团队协作,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他表示,这个领域的研究依然在不断的探索中,希望未来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Copyright © 2020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        邮编:710072